节育对狗咬人有改善吗?
首先明确一点,节育对于狗的性格改变是存在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性格上的改变是很细微的,是渐进式的,是在很多个未知时刻发生的; 而且,不同的狗在做了绝育手术后,其性格的改变方向也是有所差异的(公母不同),并且跟基因有很大关系。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最早的是来自2016年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1],研究者招募了384只未绝育的雄性Wistar大鼠(遗传背景相同、年龄性别一致),随机分成了四组,分别接受假手术、去势、延迟去势(术后7天开始去势)和即刻去势(术中立即去势)。 结果发现在所有时间点,与尚未去势的对照组相比,去势组的攻击行为显著减少,且去势的时间越早,攻击行为的减少越明显。 然而,在实验的最后一天(第96天),与之前相比,各组之间大鼠的攻击行为已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早期的去势治疗能够长期影响大鼠的行为,但并不能完全防止日后可能出现的攻击性行为。
随后的研究发现,尽管去势能够短暂地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动,但是不能影响血清中的激素水平[2]。有研究者认为在去势后出现的攻击行为减少可能是因为脑侧室前视核(VLOP)区域5-羟色胺(5HT)水平暂时下降引起的,并建议通过刺激VLOP区域的5 HT能神经元从而调节该区域的神经活动以治疗攻击行为[3]。 还有部分研究发现,雌性激素可能在调解情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雄性激素则可能通过对大脑的影响来调节人的攻击性[4]。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通过补充外源性的雌/雄性激素对攻击行为进行干预【注】【注】:虽然动物实验发现注射雌性激素或者给予口服避孕药可以降低动物的攻击性行为,但是在人身上是否同样有效尚有争议(参见我国卫生部《关于批准醋酸环丙孕酮片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公告》(2011年第47号))。人类服用避孕药后出现情绪激动、抑郁等不良反应当中有报道,也有说法称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服药者本身存在负面情绪或者药物副作用导致,真正由避孕药导致的情绪波动并不常见。
除了性激素之外,最近有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可能参与了应激相关行为的调节,并且在去势小鼠身上表现出抗焦虑和抗应激的效果,进而改善攻击行为【5】。 但是,上述研究所使用的动物模型和人不一样,实验所采用的动物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喂养长大的,而人类通常不会在那么“纯净”的环境中长大,并且人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调整自身激素水平。动物实验的结果未必就能很好地解释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 虽然目前关于节育对狗影响的研究结论尚不能直接套用在人类身上,但是这些研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