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巴哥品像?
首先 ,我是很不喜欢“品象”这个词的。因为“品相(piǎn xiàng)”是指品质形态;而“品性(pǐn xìng)”多指性格;“品行(píng xìng)”则是对个人道德品行方面的评价或形容。 “相貌”(xiàn pǔ)专指人的长相、容貌;而 “形相(xíng xiàng)”则是形象的意思,和“相貌”差不多。但这里的“相”字有看、察的意思;并且,古代有“望气”的说法,即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断人事吉凶。这大概也是“相”字引申为“看法”“想法”等义的原因所在吧。在这里把“品象”理解为“人品相貌”似乎更合适一些——虽然这种解释有点牵强。
其次 ,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至于楚王英、汉世祖之徒……莫不彰其清鉴,显白品象。”李善注:“言楚王、世祖之类,文章之士,品制形体,昭然可鉴。”这里所说的“品象”是指人物的形象,也就是“外貌”的意思。
后来,唐朝·柳宗元《送薛存义序》中有这样的句子:“凡今之交,无贤愚、无贵贱、无亲疏,一相接,乃知为谁乎?不及期而相忘,不足怪乎?是故有背阳向阴,暴疾而死;有浅中薄皮,浸淫而成;有内暗外明,昏惑而丧;有坚刚脆弱,颠坠而倾者矣。故曰:人之情,莫不有容,莫不有念,莫不有欲。然则,有形则有象,有象则有名。”这里的“品象”似乎已不再是指外在的“模样”“外形”——尽管它可能依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指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所以它和前面提到的“形相”(形象)显然是不同的。
再次 ,现代有不少文学作品和口语中也使用了这个概念,如《红楼梦》第7回:“袭人道:‘二姐姐,你听我说!若论亲戚之间,原该随便些才好。’平儿笑道:‘姑娘,你是个明白人……”这里显然是借用南朝·梁·萧统的定义——“文章之士,品制形体,昭然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