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怎么说狗?

禹华云禹华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犬马之劳”“犬子”等词语,那么古人真的用“犬”字代指“狗”吗? 先来看一组例子。《礼记·檀弓下》中有言:“君谓侍臣曰:‘曷为不知犬?’对曰:‘不敢妄语。’”孔颖达疏:“言我朝臣不知犬之为物。” 《汉书·蒯通传》有载:“夫使公孙卿持节而东方朔从行,吾足下虽不识其面,彼则知吾能也;如刺犬首,莫不知解。”颜师古注:“刺犬头,以金椎击其脑。” 晋代裴启著《语林》,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畅游,出西门,忽思牛,遂驰还。” 南齐文学家萧统所著《文选序》中有言:“如荀令君之辞,发引蒙汜;若卫武仲之赋,曲尽浮丘。”李善注引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诗经》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言屋上有北斗而已,无以取酒。……《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此饮朝露,即饮星月之意也。又引东坡先生曰:‘《诗》云:“伐木丁丁。”言伐木之声也。《离骚》所谓“伐桂椒兮榛栗”者,言屈原自喻忠信被弃,与草木为之无根著。’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著有《黔之驴》,文中出现了“犬豕之丑”这个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外表丑陋的人。

以上只是我随手列举的几例,其实这种现象在古典文献中相当普遍,如“犬马之劳”“犬牙交错”“犬尾续貂”“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等等。除了个别表示贬义外,这些词汇多含褒义。 不过这并不代表古人就能接受用“犬”字来代替“狗”。实际上,在宋代之前,文人学士在写作的时候遇到这个字,大多都要回避。如唐代韩愈撰写的《祭十二郎文》,原文共有29处出现“犬”字,宋人多有避忌,如张孝祥、苏轼、黄庭坚等人所作之《祭十二郎文》,均将“犬”改成“犭禺”或“犭俞”。 到了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元好问《袁简斋(宗)行状》中有言:“既葬,卜地于先坟之右,其地水环之,可以茔焉。”此处“墓”前之“墓”字,原稿作“毌”,避母讳,至元好问自订此稿时改正。可见到元代中期以后,文人已不再刻意避“犬”字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